HDD是数据中心存储的底座
问题意识
材料取自:HDD Is The Backbone Of The Data Center
HDD 在AI这波浪潮下的技术创新显得有点脱离节奏,仍朝着其既定“TCO为王”的路线前进,但市场已经做出选择,在数据应用的迫切需求下,越来越多的研发会投入到SSD中,以至于大容量SSD在AI面前都失去吸引点,反而是成本更高的HBF(高带宽闪存),行业对数据读写带宽的关注是当前阶段的重点。
HDD是坚守自己的赛道,还是说已陷入自说自话的逻辑怪圈?
👉 划线高亮 观点批注
Main

PPT核心观点:全球正在经历数据量和所需存储容量的迅猛增长,并且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将持续。
关键信息提炼如下:
-
增长预测: 预计到2028年,全球数据创建量将增长近2倍,而已安装的存储容量也将翻一番以上,市场空间巨大。全球每年创建的数据总量将从2023年的 132.4 ZB (泽字节) 增长到2028年的 393.9 ZB。已安装的数据存储总容量将从2023年的 9.37 ZB 增长到2028年的 19.2 ZB
-
AI驱动力: 人工智能是未来数据和存储需求增长的一个关键且巨大的驱动因素,尽管其确切影响尚无法精确衡量。
-
市场共赢: 整个存储市场(“存储派”)正在迅速扩大。因此,尽管HDD、SSD和磁带等主流存储技术存在竞争关系,但它们都将从市场的整体增长中受益,迎来各自的发展机遇。这个“派”足够大,可以容纳所有主流玩家共同成长。
AI对高性能存储需求是最显性的,以至于市场向SSD倾注了大量目光,但

PPT核心观点:现代数据中心采用分层存储策略,通过组合使用SSD、HDD和磁带等不同技术,来平衡不同工作负载对性能和成本(TCO)的差异化需求。
关键信息提炼如下:
-
存储分层是标准实践: 不存在万能的存储介质。数据中心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率和重要性将其分为热、温、冷层,并分别部署SSD、HDD和磁带技术。
-
性能与成本的权衡: SSD提供最高性能但成本也最高;磁带提供最低成本但性能最差;HDD则在二者之间取得了平衡。
-
HDD是容量基石: 在当前的数据中心版图中,HDD是“温”数据层的首选,承载了绝大多数(近80%)的存储容量,是整个存储生态系统的中坚力量。对于云厂商而言HDD的降本和创新,可能是更加理性的关注,软件层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调度同样重要
-
TCO是决策关键: 无论是跨层级技术选型,还是在同层级内选择具体产品,总拥有成本(TCO)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指标。

PPT核心观点:
将特定的工作负载特征与最匹配的存储技术进行精准对应,从而实现数据中心在性能和成本上的最优化。
关键信息提炼如下:
-
SSD专为性能而生: 适用于对延迟极度敏感、需要高随机IOPS的场景,如在线交易处理(OLTP)和数据仓库。
-
HDD是容量和吞吐量的中坚: 适用于大文件顺序读写、注重吞吐量的场景,是承载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湖的最佳选择。
-
磁带是数据归档和安全的最后防线: 专用于长期、低成本的数据归档,其“气隙隔离”和“不可变”特性使其成为应对勒索软件攻击、满足数据合规性要求的理想选择。

PPT的核心观点是,在现代数据中心的存储系统中,存储介质本身的采购成本(以$/TB衡量)是决定总拥有成本(TCO)的最主要因素,而HDD在此方面相比SSD具有压倒性的优势。
关键信息提炼如下:
-
成本主导因素: TCO的大头是硬件成本,特别是存储介质的$/TB成本,其他如电力、网络、运维等开销都是次要因素。
-
HDD的巨大成本优势: 企业级HDD的单位容量成本比SSD低6倍以上。这种优势会传导至整个系统,使得基于HDD的系统在初期投资(CapEx) 和长期总成本(TCO) 上都显著低于SSD系统(分别低4倍和3倍以上)。
-
引出议题: 既然HDD的$/TB成本如此关键,那么了解其过去如何降低以及未来将如何发展,就成为了评估其长期价值的核心。
WD的汇报材料近几年都在讲TCO,用户自然是清楚SSD投入的成本压力,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,AI场景现实的高带宽、低时延需求,HBM的成本比DRAM高,DRAM 比SSD高,不关注场景需求,抱着TCO讲故事,有自说自话之嫌。

PPT的核心观点是,在过去十年中,HDD技术通过多维度的持续创新,实现了容量的巨大飞跃和单位成本的急剧下降,有力地证明了其技术的活力和发展潜力。
关键信息提炼如下:
-
成果显著: 十年内,HDD容量增长了4倍以上,而真实成本(经通胀调整)降低了超过80%,这是回答“HDD $/TB成本历史”这一问题的有力数据。
-
创新双轮驱动: HDD容量的增长主要由两大核心技术驱动:
-
物理/机械创新: 以氦气密封技术为代表,通过改变硬盘的物理构造,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塞入更多碟片。
-
磁记录技术创新: 以 ePMR 和 SMR 为代表,通过改进数据写入方式,在单个碟片上实现了更高的存储密度。
-
-
发展路径清晰: 表格清晰地展示了HDD技术并非单一维度的进步,而是封装技术(碟片数)和面密度技术(单碟容量)协同发展、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===
下方的表格通过对比三款不同年代的Ultrastar(昱科)企业级硬盘,具体展示了技术进步的来源:
| 指标 (Row) | Ultrastar 7K6000 (2014年) | Ultrastar He10 (2016年) | Ultrastar HC690 (2024年) | 变化 (Change)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上市年份 | 2014 | 2016 | 2024 | - |
| 容量 (Capacity) | 6TB | 10TB | 32TB | 530% (32TB是6TB的5.3倍) |
| 内部填充 (Internal Fill) | 空气 (Air) | 氦气 (Helium) | 氦气 (Helium) | 从空气填充技术转向氦气密封技术 (HelioSeal)。 |
| 碟片数量 (# Disks) | 5 | 7 | 11 | 220% (碟片数增加至原来的2.2倍),这主要得益于氦气技术。 |
| 单碟容量 (TB/Disk) | 1.2 TB/碟 | 1.4 TB/碟 | 2.9 TB/碟 | 240% (单碟容量增至原来的2.4倍),代表了磁记录面密度的提升。 |
| 记录技术 (Recording Tech) | PMR/CMR | PMR/CMR | ePMR/UltraSMR | 记录技术从传统的PMR/CMR演进到更先进的ePMR和UltraSMR。 |
关键技术点解释:
-
氦气填充 (Helium Fill): 相比空气,氦气的密度更低,可以大幅减少碟片旋转时遇到的阻力和扰动。这使得在同样3.5英寸的盘体内可以封装更多、更薄的碟片(从5张增加到11张),从而直接提升总容量。
-
记录技术演进:
-
PMR/CMR (垂直磁记录/传统磁记录) 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技术。
-
ePMR (能量辅助垂直磁记录) 是PMR的增强版,通过施加额外的能量来更容易地写入更小的磁性单元,从而提高面密度。
-
UltraSMR (叠瓦式磁记录) 通过让数据磁道部分重叠(像屋顶的瓦片一样)来进一步压榨存储空间,极大地提升了单碟容量。
-

PPT的核心观点是,HDD技术正通过引入HAMR等革命性创新来克服现有的物理瓶颈,并将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,保持与NAND闪存相媲美的密度增长速度,从而延续其核心的成本优势。
关键信息提炼如下:
-
问题与方案: 传统PMR技术已达极限,而HAMR技术是明确的、可行的破局方案,能够兼顾存储密度和数据稳定性。
-
增长的可持续性: HAMR不仅是单点突破,它还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,能够支撑HDD面密度以每年20%的速度长期、稳定地增长。
-
维持核心竞争力: 最关键的战略信息是,HDD未来的密度增长率(约20%)与NAND闪存(约19.4%)几乎完全同步。这意味着,HDD将能够继续维持其相对于SSD的每TB成本($/TB)优势,因为双方的密度提升步伐一致,成本下降的潜力也相当。这直接回应了市场对于HDD是否会被SSD完全取代的疑问。
===
-
传统PMR技术的局限性:
-
第一个要点指出:“传统的PMR记录技术正在接近‘超顺磁极限’(superparamagnetic limit),也被称为‘三难困境’(trilemma)”。
-
超顺磁极限是一个物理学概念,指的是当存储介质上的磁性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时,环境热能就足以使其磁性随机翻转,从而导致数据丢失。
-
三难困境指在PMR技术下,(1)数据位的稳定性、(2)可写性(写入数据的难易度)和(3)信噪比(读取数据的清晰度)三者之间无法同时优化。为了让更小的数据位稳定,就需要使用更难被磁化的材料,但这又超出了当前写入磁头的磁场强度极限。
-
-
HAMR技术的出现:
-
第二个要点指出:“HDD行业即将把热辅助磁记录(Heat-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, HAMR)技术主流化”。
-
HAMR被视为解决“三难困境”的颠覆性技术。其工作原理是:在写入数据时,用一个微型激光器瞬间将介质的极小区域加热到其“居里温度”(Curie temperature)以上。在此温度下,材料的矫顽力(抵抗磁场改变的能力)会急剧下降,使得传统强度的磁头也能轻松写入数据。
-
写入后,该区域会迅速冷却,矫顽力恢复到非常高的水平,从而让数据位变得极其稳定,不再受热能干扰。
-

PPT为整个演讲提供了一个清晰、有力的战略性结论,为数据中心的存储选型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。
关键信息提炼如下:
-
市场共荣而非零和博弈: 数据总量的爆炸式增长为SSD、HDD和磁带都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,未来是共存共荣的局面。
-
HDD的基石地位稳固: HDD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持久的TCO优势。只要这个优势存在,它就将继续作为承载绝大多数(约80%)数据中心容量的“温存储层”的基石。
-
分层存储是永恒主题: 根据工作负载的性能和成本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技术,是构建现代化、高效率数据中心的根本方法。
-
终极选型法则——“能”与“必须”: 整个演讲的精髓可以浓缩为一句话——“能用HDD则用HDD,必用SSD才用SSD”。这清晰地界定了两种技术在数据中心的角色定位:HDD是满足容量需求的默认选项,而SSD是满足极端性能需求的必要选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