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 腾讯云 架构师技术沙龙-架构师的AI进化论
问题意识
记 腾讯云 架构师技术沙龙-架构师的AI进化论
其实要做的事有很多,偏偏还是想就昨天线下参加的活动,写几段话
高兴的是,在链接和交流的碰撞中,体味到自己并不孤单,有很多前辈也走过自己现在的路
重要的是,AI时代,我们需要更清晰的思考,才能导向有价值的结果
👉 划线高亮 观点批注
Main

沈剑老师谈到的,元认知理论,是剖析自己心理状态、认识真我,防止固我的好方法
这让我想起上周工作中和同事的冲突,事情起因是这样:
一个多级领导关注的重点项目投标,涉及到我方产品应标方案陈述,同事作为产品线支撑人员,一直参与项目,由于产品线文档不全,难以支撑应标文件答复,所以同事就补充了很多非相关内容,以充字数,这无可厚非。
重要的是,需求方对比多个产品的答复后,发现我方参数存在明显结构性问题,提出多个修改意见,产线同事觉得改与不改意义不大,而我也因为参与项目而被上级领导关照:不能出任何纰漏。
这时候我成了夹在两边的小媳妇,产线不愿意改,而领导又叮嘱不能出问题。
为此,多次好声好气让同事及时修改,或是不配合,或是磨洋工,一上午改3个字,最后实在忍不住和产线同事起了冲突。
事后来想,借助元认知的理论,我思考下,当时我为什么生气,有没有办法不生气?
生气的原因是:领导诉求成为我的压力,而压力没有转化为应标团队共同响应,因为风险而担忧,而同事没有感受到这份压力,或者说的直白点,我成为项目的应标牵头人,而团队忽视我的诉求,从而情绪爆发。
有没有可能不生气呢?事后回想,改动量并不大,同事慢速响应,本质上是他觉得这件事价值不大,否则不吃饭也要修改好,而价值不大,是因为压力没有传递到他这一层面(冲突前已知会其领导,事情的重要性),或者此事已经消耗了他大量精力,而无法再高质量投入。
既然改动量不大,作为牵头人的我应该更积极做一些补位工作,而不是佯做“领导”去吩咐别人修改,如果是专业度不够,可以先打草稿,然后让同事修订,向前多走一步,事情可能就会很轻松解决。
工作中,还是不要轻易与同事发生争吵为好,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就事论事,争吵多了,别人觉得不好沟通,对自己不是一件好事。
沈老师的分享中,还谈及对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,对家庭和孩子的”愧疚感“是其做当下选择的核心动力,这让我夜深时也在想:我们究竟在坚持什么?是在为更好的自己而消耗着家庭,还是真的在为家庭中的每一位考虑,而艰难地坚持着?心里是否有其他人?
希望是后者,从深圳回来,放弃了双倍薪酬的工作机会,在低沉期被质疑,尽管我从不期待被所有人理解和支持,但我希望我并不是自私地在坚持着为自己而消耗着家庭。

另一个值得回忆和记录的是,最后圆桌对话环节
似乎发现一个规律,高质量的对话,少不了具备表达欲的嘉宾和低调务实的主持人
因为主持人一旦话多且强势,嘉宾们的观点就很难被点燃,最终演变成一问一答的叙事,就少了圆桌意义
5位嘉宾知识都很渊博,从行业内的AI应用,到行业外的业务感知,对后辈来说的我,都是有很大帮助
学习到了很多,期待后续碰撞出更多火花
